心肌梗死的定义
根据第四版"全球心肌梗死定义"标准,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[血清心脏肌钙蛋白(cardiac troponin, cTn)增高和/或回落,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(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)],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,包括:(1)急性心肌缺血症状;(2)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;(3)新发病理性Q波;(4)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;(5)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。
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(acute cornonary syndrome, ACS)中较严重的一种类型,也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,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。自2002年,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,2016年城市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58.69/10万,农村为74.72/10万。
心肌梗死检测的生物标志物
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探究,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逐渐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,具有无创、操作简便、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,备受临床青睐。
肌钙蛋白(cTn)、肌红蛋白(MYO)和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,简称心梗三项,是临床上早期诊断心肌损伤、急性心肌梗死(AMI),鉴别诊断胸痛/呼吸困难的有效指标,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(ACS)和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等也均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作用,在临床上广泛应用。
1)肌钙蛋白(cTn):肌钙蛋白由三种不同的亚基组成:心肌肌钙蛋白T、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肌肌钙蛋白C。心肌损伤后4-6h开始升高,10-12h达到峰值,5-15d恢复正常水平。cTn不仅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(AMI)最常用的标志物,也可见于以下疾病: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、肾功能衰竭、心肌炎、中毒、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、心肺复苏术后、浸润性心脏疾病、心尖球型综合征、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等。
2)肌红蛋白(MYO):在心肌或横纹肌损伤后1-3h即可在血中检测到,4-8h达到峰值,20-36h恢复正常水平。MYO释放早、排泄快速与cTn或CK-MB联合应用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。
3)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:当心肌受损后,CK-MB释放入血,3-8h开始升高,24h达到高峰,2-3d后恢复正常。当不能测定cTn时,可选择CK-MB做为诊断AMI的重要指标。
心梗三项(cTn、MYO、CK-MB)联合检测,可全面有效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效率。
权威指南共识推荐
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(2014)
心肌损伤标志物是鉴别和诊断患者ACS的重要检测手段,其中,肌钙蛋白(cTn)的2种亚型cTnl或cTnT是首选的标志物;肌酸激酶同工酶(CK-MB)对判断心肌坏死也有较好的特异性。
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现场快速检测专家共识(2020年)
鉴于胸痛和胸痛等同症状以及胸闷(呼吸困难)是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症状,优先推荐特异度和灵敏度都较好的POCT技术检测心肌肌钙蛋白(cTn)和B型利钠肽(BNP)/N末端B型利钠肽原(NT-proBNP)分别作为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(ACS)和心力衰竭患者在事宜临床情况下的初诊检测项目。
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(2019年)
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诊断方法
参考文献
[1]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,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.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(2019)[J].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 2019,47(10):766-783
[2]胡盛寿,高润霖,刘力生等.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》概要[J].中国循环杂志,2019,第34卷(3):209-220
[3]黄健华.心肌肌钙蛋白Ⅰ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[J].临床输血与检验,2014,16(1):55-56
[4]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,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共识专家组.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[J].中国循环杂志,2014年z2期:106-112
[5]叶绍东,黎励文.蔺亚晖等.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现场快速检测专家共识(2020年)[J].中国循环杂志.2020.(11):1045-1051